“绿之叶”支教 2014 年 10 月走访校点活动 亲历记录及感想

绿之叶走访记录(PDF全文)

记录人:熊咏慧

2014 年 10 月我有幸参加了“绿之叶”公益组织的支教校点走访活动。短短的一周时间,让我亲身体验了在中国最穷地区之一的四川大凉山深处,那些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,那些充满对未来美好期望的孩子,以及全心付出的 90 后支教青年。亲历的过程,也让我对以“绿之叶”为代表的民间支教组织的存在意义有
了更深的理解。

走访活动是“绿之叶”公益的固定工作 之一,每年该组织都在全国范围内募集志愿 支教者,并集中进行辅导和培训,并分配到 以四川、贵州为主的支教合作校点进行至少 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。除了支教工作,该组 织也开展针对支教校点孩子的资助活动。我 参加了去年的资助活动,资助了一个叫做 “吉处以西”的彝族女孩子。这一次,我将 亲眼见到这个孩子,并带给她一些帮助。

10 月 9 日,我从南京飞到了成都,见到了热情的“绿之叶”公益的创始人张扬及其他工作人员。张扬早年曾亲自作为老师参加了支教活动,深深的明白支教的意义,支教之后便创立了这个公益组织,每年自己投入十几万元用于组织的管理,希望能够把这个公益事业做大,并帮助山区的孩子和老乡,实现民间公益组织的良性循环发展。他这次已经是不知道第几次进山了,而且是在膝关节炎发作的情况下,他告诉我,定期的走访,一个是对支教工作的开展进行考评,另一个是对支教老师进行关心和慰问,会带去一些补给。作为义工的我们将帮助把补给送过去,并帮老师和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10 月 10 日,我们作为走访活动三个队伍之一的“美姑(县)二队”,从成都坐了 10 个小时颠簸的大巴车,来到了凉山州的美姑县。我们将以这里作为中心,在三到四天的时间里走访周边大山深处的瓦依村小、尔洛觉村小以及瓦托村小等三所支教校点。美姑县是一个典型的彝族人民聚集县城,据说名称的来源于
这里的姑娘很美丽。天一直在下中雨,在县城里,我们遇到了另一个为孩子们义务进行医疗帮助的团体,他们刚刚从瓦依村小下山,说山上下大雨,路很不好走,建议我们改期上去。连夜我们开了紧急会议,最后一致决定还是按计划明天进山。

10 月 11 日,在一夜的祈祷中,雨渐渐小了,我们在菜场采购了很多给老师的补给,并包了一辆五菱面包车,准备中午进山,正常的话,大概 2 小时就能到达瓦依村小。这里进山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面包车,一则是便宜,二则是路都是自己修的,很窄,大的 SUV 比较难开进去。12 点左右,我们出发了,这一路上太过泥泞,沿途风光很美,可我们都无心观赏,车子开开停停,司机除了要开车,还要下来修路,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走了十个小时,夜里十点,我们离目的地还有一个小时的步程,车子已经彻底陷在泥里开不动了。

最后停车的地方关键还没有手机信号,我们兵分两路,一路继续推车,我和另一个女孩工作人员在黑夜里往前试着看看是否有信号。这里的夜晚又冷又黑,路上也没有人家,心里非常害怕,我们两个人互相壮着胆子,走了大约 15 分钟,突然有信号了,我们和村小的支教老师联系上了,返回停车处后过了约一个小时,我们看见了山顶出现了火把和电筒的亮光,支教老师和村民赶来了,大家一起把车子从泥坑里推了出来,车主此时无论如何都不肯再往前走了,于是我们只好步行进村了。走了一个小时左右,我们终于到达了瓦依小学。

瓦依村小是一个有 152 个孩子左右的小学,这里有 四个支教老师,现在还是老 的校舍,新校舍还在修建。 老的校舍严重破败,老师们 也是挤在泥巴垒砌的屋子 里,这里没有自来水,饮用 水要到远处水井去挑,下雨 时,大家就接雨水过滤后用于生活用水。这里没有厕所,老师们自己在山坡上搭了一个简易厕所。洗澡也是一件奢侈的享受,有个新的老师来了两个月就洗了一次澡。

第二天,10 月 12 日,我看到 了孩子们上课的 教室,心酸的突 然想哭。墙是泥 土堆砌的,课桌 都是泥,没有电 灯,没有窗户。 152 个孩子就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。

上午九点左右,陆续有很多孩子来到学校,我很好 奇为什么现在才上学,老师解释到,这里的孩子远的到 学校要走 1 个多小时,而且学校没有中午饭,孩子们一 天就吃两顿,因此都是在家吃了早饭才出门,晚上回去 再吃晚饭。所以学校是九点半上课。九点半的时候,学 生们开始集合,进行早操和升旗仪式。这里的升旗仪式 从来都没有音乐,都是老师教孩子们大声的唱。我用手机网络下载了国歌,学校第一次响起了国歌的音乐声。

升旗以后,孩子们看到我们的到来很开心,纷纷围着好奇的看镜头,我才知 道原来这里的 1 年级学生中竟然还有有 14 岁的孩子。他们要学习汉语和数学, 同时也要学习彝文,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学习一点汉语和文化,能够早一点出门 打工。看到他们,也许之中永远不会出现我们所谓的“成功者”,但是确是文化 传承的希望所在!

晚上,我们和支教老师们一起做饭,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,说丰盛,其实就 是在每天的土豆基础上,增加了一些补给带来的其他菜,不过,这样的晚餐对于 支教老师来说已经是非常奢侈的舌尖享受了!

第二天,10 月 13 日,由于雨还是间断的下着,再没有师 傅肯开车上来载我们下山了,于是,只能借助山区的最有效率 的运输工具摩托车下山了。我们租了 6 辆摩托车,从瓦依下山 到县城修整。和支教老师们依依离别,我们坐着摩托车一路颠 簸了 4 个小时,终于回到了县城。

之后的两天,我们又陆续走访了尔洛觉村小和瓦托村小,所见的和瓦依村小几乎都差不多,恶劣的环境和支教老师乐观的情绪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,而这些老师普遍都是 90 后的青年人。他们有着自己对社会公益的特殊 理解,有着对社会公平的特殊理解,更有对人生的特殊理解。在这里的坚持,会 带给他们无穷的生活感悟。

同时,短短的一周,也让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审视。当重新回到成都之时, 我就在思考如何能帮助这些支教老师,帮助他们更加安心的站在那些孩子面前传 授知识,帮助他们更加安心的在山区生活和工作,帮助他们不用考虑和社会的脱 节。我深深的感到,对支教老师的切实帮助才是让这些大山深处的乡村走向希望 的最有力的支持!

绿之叶走访记录(PDF全文)